呃,楼上诸位讨论得很热烈,我觉得还有些不吐不快,所以爬出来再多说一点。
. E8 D s, `* N. I4 D5 {. A作为也算写过一点文字的所谓“作者”,个人并不认同“作者比较喜欢写悲剧”的说法,也不是因为想要写出一篇东西来被人记住而写同人的。7 Y* F( |5 w$ I. m4 B# `' Z
悲剧比较容易被记住,因为人总是容易被有缺憾的东西打动,毁灭美好事物所造成的冲击感的确更能激起心理上的同情反应。但我决不会因为这样的缘故——为着写出来以后被人记住——而故意去写一篇悲文。说的极端一些,id只是一个符号,若是现在开始换一个马甲以前用过的永不再用,“飞筝”这个人就可以当作从来没有存在过。真正会被一直记得的,可以永恒的,是井上大神创造的那一个三井。
* P4 _& N* I, t) ~1 O& z6 C所以如果真有想法写一篇东西被人记住,我不如直接去写原创。
5 q' e, z9 S) y3 C寿受主义——爱就是给他全部!当然,人有千万种,不同作者也会有不同的立场,所以上述看法,我只代表我自己。
: k: {8 f, i$ g' T7 {" H3 m5 p% h至于说到原著和同人的差别,的确应该允许不同场景下的角色有不同的精彩,或者说有属于某一个作者赋予他的性格特质。
( G4 e; W/ W5 c% Q: ~( o然而前提必须是,这个人依然还是大家能够认出来的会产生亲切感熟悉感的足以唤起原著记忆的人。17岁的时候热血无忧,27岁却变得颓丧、愤世、尖酸甚或狠毒,这些都ok,没关系,关键是作为作者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要让读者接受角色的这种转变,而不是说一句“我觉得会这样,因为人是会变的”就了事。存在即合理,只是因为这种合理有其内在逻辑的延续性,任何事物的变化,包括人性的变化,总有外因和内因的双重作用,外因可以是作者为其设置的生存环境,内因则必须是某角色之所以成为这一角色的特质,也就是能够让读者认出“啊,就是这个人”的那一点或几点特质。" o, K K5 B# d) d) E
我以为,这才是同人所以得名的由来——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做某些事说某些话采取某些行动的依然是那“同一个人”。他的所有行为的出发点仍然是基于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的那个角色的性格设定。在同样的情境下,仙道会这样做,流川会那样做,而洋平,可能又是一种另辟蹊径,这些需要作者花心思揣摩,但总不能偏离的太不靠谱。寿受主义——爱就是给他全部!$ e/ [: s# K( S+ G
这样说并非表示应该牢牢抱住原著不放,更不是反对另起炉灶架设背景,事实上如果对角色个性有了精深的把握,无论原著背景还是完全架空都能写出极其漂亮的作品,比如《江湖》和《虎神》,后者对南烈的诠释,对仙道和流川的设定,对藤真此人的解读,每每令我惊艳。作者每一处的伏笔,正篇和番外的对应,情节的起承转合,角色的对白和彼此相处的互动模式,可以让人感到,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里生活的是SD一群人,那么,他们极有可能就该是这样的。2 K. N |% i: |
在我看来,同人创作最大的难题和最大的魅力都在于,人物永远先于情节而存在。换言之,情节的设置必须有助于诠释/展现人物的性格特质。从这一点来说,如果作者有好的构思,有亟待表达的主题,而选择的人物角色又正好能够完美地契合这个主题及其衍生情境,那么读者就有幸期待一篇上佳的作品了。这里我想到的是并非SD圈的《此间的少年》。《此间》倘作为原创,其实已相当不错,只是任何原创角色对读者而言都不免有性格/情感理解上的先天隔膜与距离,而作者写的是金庸同人,看着那些多年来烂熟于心的名字在仿似自己生活过的大学校园里演绎着我们听过见过甚或亲身经历过的一幕一幕,隔膜和距离被奇妙地消解了。对角色和场景的双重熟悉与认同使得读者如我对故事及其中人物的感情产生了极大共鸣,那个锁在抽屉里里日记本上娟秀字体写着的“杨康大坏蛋”至今想来仍是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与惆怅。如果回到SD同人,类似的例子也是有的,没错,我指的是POINT BLANK。
" h- [$ S* T/ B1 Z0 G2 X1 A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因熟悉角色而带来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其实可以算是同人写作的优势之一,因为它会在情感共鸣上产生叠加效应,算是一种“取巧”手段。所以本质来说,我个人并不完全反对用人物套情节,如果前提是套得好、套得巧。
- F& k7 [- v3 a倘若做不到这一点,凄美的故事有了,现成的人设有了,然而两者彼此间的契合度不高,硬要削足适履勉强把顶着某个角色名字的人物塞到一个固有的故事框架中去,那结果恐怕不会乐观:轻则读者感到违和,“这个人物好像不太像??”,重则及时重新替换一批名字进去也不会让人感到不妥。如果真走到这一步,当这个(些)人已不是我们认得的那一个(些)人,“同人”的立足点到哪里去了呢?其所以区别于原创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1 ?2 q1 F- I0 t若是一定要写一个悲剧,那悲剧的产生究竟是剧中人物性格冲突的必然结果还是作者本人主观意志的体现?作者辛苦费力地营造出一个跌宕起伏催人泪下的环境,究竟是想写谁的故事?
/ ]; f+ }# h& d: g W) C% [, [拉拉杂杂一下子啰嗦了这么多,也不晓得跑题跑到哪里去了。囧之。micchi14.net; ^, N$ q/ V t5 T; a7 {+ J
最后再次重申,以上意见纯属个人看法,单纯就文论事的一家之言,也并不针对什么人,如果令哪位感到不快,我只能说,我很抱歉。